我在崇建工作坊的體悟
2025/07/16

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不是父母的延伸,梦想的期待,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,到底是要同理还是要管教⋯

旁徨着,直到碰到崇建老师提倡的萨提尔心理学,外在的应对姿态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,
真正的驱动力是看不见冰山底层下的观点、期待、感受及渴望。

放下评价,用「好奇」来靠近自己与他人,如龧光,开启自己的成长之路。

记得上工作坊时,崇建老师常常会问大家,你会常常觉得烦躁、静不下来吗?
那是童年的创伤,而我们的大脑为了生存与适应环境,会自动行成指责、超理智、讨好、打岔的应对姿态,
但行为的背后,藏着感受与渴望。

參考圖1.jpg

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感受、想法与需求,同时尊重他人,就可以做出一致性的表达,由「反应式求生存」转为「创造式生命」的自我实现。

要做到一致性表达,最重要的是要自我觉察,在成长过程中,感受常常是不被允许的,尤其是经历过爸爸的骤然去世的创伤,
无形之中形成的信念情绪是不好的,会造成伤害,努力压抑自己,失去与自己的连结,久而久之,就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?
常常怀疑、否定自己,也在与人之间的连结隔起了一道厚重的担心的墙,即使有所学习,不由自主的在一件小事上对小孩抓狂,过后愧疚,如蒒西弗斯般重复。

此刻,崇建老师就会温柔地跟我们说先接纳自己做不到,放下批判自己的惯性,这些都是夹带过去创伤的经验,预设不会被看见的感觉,内在渴望得到爱、自由的呼求⋯

情绪是生命的水流,他们从来不是敌人,而是提醒我,我受伤了,需要好好照顾自己

当我不再自责,闭上眼睛,感受情绪的存在我可以尽情地哭,陪着它、感觉它,让它在安全的空间释放,告诉自己,「我知道你很努力撑住,但我可以慢慢放下悲伤,没关系」。
让内在那个曾被责骂、忽略的内在小孩可以安心地靠在自己的肩膀,而每一次拥抱那些不想让人看到的自己,我们就离完整更近一点。
你不需要成为谁才被接纳,你就是你,已经值得。

圖卡32.jpg

内在稳定了,不需要再借由别人的眼光来获得价值感,问题就不再是问题。

面对妈妈的唠叨,不会被过往的互动经验与情绪挟持,反而可以更客观地看见自己与妈妈不同的观点与期待,
原来责怪的背后是满满的爱,我舍不得你受伤⋯

少了对抗,关系中的转变,不是为了改变对方,而是用心靠近,看见孩子沉溺在手机的游戏,按下暂停键,
先探索自己内在的冰山,我的目标是了解孩子,而不是解决网路成瘾的问题。

好奇让我接触到游戏不同领域,打破思维的局限,「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生活比较难做到,但在游戏可以做到的?」
用游戏当桥梁走进孩子心中,那原本无法抵达的城堡。

在孩子真实的样子中,选择接纳他,相信他、陪伴他,这样的亲子关系如土壤与树根,不是限制而是滋养,不是挤压而是支持。

当孩子知道无论怎样都值得被爱,他就会更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挫折,有创造力,活成自己光。

而我,也因为与孩子的不同而成长。